首页 > 生活常识 >

得意忘形的典故

2025-11-20 20:54:29

问题描述:

得意忘形的典故,急!求解答,求别让我失望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20 20:54:29

得意忘形的典故】“得意忘形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高兴或自得时,失去了常态,表现得过于兴奋、轻浮或失态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和对人性的观察,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
一、典故来源

“得意忘形”最早见于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衍虽处乱世,而志气不衰,每与人语,未尝有失,其言辞清辩,风神俊逸,时人谓之‘得意忘形’。”这里描述的是魏晋时期的名士王衍,他才华横溢,言谈举止皆有风度,但在某些场合下因过于自信或得意,表现出失态的一面,因此被称作“得意忘形”。

后来,“得意忘形”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取得成功或获得某种优势后,情绪失控,行为失当,甚至忘记了自己应有的身份或修养。

二、典故演变

时间 发展阶段 内容说明
魏晋时期 起源阶段 出现于《晋书》,指名士在得意时的表现
唐宋时期 流行阶段 成语广泛使用,用于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
明清时期 深化阶段 文人常用此词批评士人失德、失态的行为
现代 常用阶段 成为日常语言,多用于调侃或批评他人过度自满

三、成语含义

“得意忘形”强调的是人在成功或满足之后,容易失去理智,做出不合常理的行为。它提醒人们在顺境中也要保持谦逊和冷静,避免因一时的得意而迷失自我。

四、现实应用

场景 应用举例
工作场合 某员工因项目成功而炫耀,忽视团队合作,被同事称为“得意忘形”
学习生活 学生考试成绩优异后,骄傲自满,不再努力,被老师批评
社交场合 有人因获得赞誉而过分张扬,引起他人反感

五、总结

“得意忘形”的典故源自古代文人对人性的观察与反思,经过历史的积淀,已成为一种警示人们保持谦逊与理智的文化符号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“得意”与“失态”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,也提醒现代人在面对成功时,应更加注重自我修养与言行举止。

表格总结:

项目 内容
成语名称 得意忘形
出处 《晋书·王衍传》
含义 在得意时失去常态,行为失当
历史发展 魏晋起源 → 唐宋流行 → 明清深化 → 现代常用
现实意义 提醒人保持谦逊,避免因得意而失态

如需进一步扩展成文章或演讲稿,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润色和拓展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