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法律规定杀人未遂啥意思】在法律实践中,“杀人未遂”是一个常见的刑法术语,指的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杀人行为,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。下面将从法律定义、构成要件、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内容。
一、法律定义
“杀人未遂”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,客观上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,但因外界因素未能完成犯罪目的的情形。与“犯罪中止”不同,未遂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犯罪未得逞。
二、构成要件
1. 主观方面:行为人具有明确的杀人故意。
2. 客观方面:已经着手实施杀人行为,如持刀攻击、投毒等。
3. 结果方面:未造成死亡结果。
4. 原因方面: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,如被害人反抗、被他人阻止、环境变化等。
三、法律责任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:
> “已经着手实行犯罪,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,是犯罪未遂。”
对于杀人未遂,法律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从轻或减轻处罚,但不等于无罪。具体量刑需结合犯罪手段、后果、悔罪表现等因素综合判断。
四、与“犯罪中止”的区别
| 项目 | 杀人未遂 | 犯罪中止 |
| 主观意愿 | 意志以外原因未得逞 | 自愿放弃犯罪 |
| 行为状态 | 已着手实行 | 已着手但未完成 |
| 法律后果 | 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| 应当减轻处罚 |
| 是否可免责 | 一般不可免责 | 可能免责 |
五、典型案例
例如:甲欲杀害乙,持刀冲向乙并刺中其手臂,但乙奋力反抗并报警,甲被当场抓获。此案例中,甲的行为属于“杀人未遂”,因其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,但因乙反抗未能致死。
六、总结
“杀人未遂”是刑法中一种重要的犯罪形态,强调的是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和客观上的行为,以及因外部因素未能完成犯罪的事实。在司法实践中,对未遂犯的处理相对灵活,但仍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。
表格总结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法律定义 | 行为人已着手实行杀人行为,因外界原因未得逞 |
| 构成要件 | 主观故意 + 客观行为 + 未完成结果 + 外界原因 |
| 法律责任 | 从轻或减轻处罚 |
| 与中止区别 | 未遂是被动未完成,中止是主动放弃 |
| 典型案例 | 持刀攻击未致死,因受害人反抗被抓 |
| 处理原则 | 根据情节从轻或减轻处罚 |
以上内容为原创总结,力求通俗易懂,便于理解“杀人未遂”这一法律概念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