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抱薪救火国语辞典】“抱薪救火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》。原意是指抱着柴火去救火,不仅不能灭火,反而会助长火势,比喻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当,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抱薪救火”常用来形容采取错误的措施来解决问题,结果适得其反。
以下是对“抱薪救火”这一成语的详细解释和相关资料整理:
一、成语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抱薪救火 |
| 拼音 | bào xīn jiù huǒ |
| 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》 |
| 释义 | 抱着柴火去救火,比喻方法错误,反而使问题更严重。 |
| 近义词 | 适得其反、火上浇油、弄巧成拙 |
| 反义词 | 对症下药、釜底抽薪、因势利导 |
| 用法 | 作谓语、宾语;多用于批评或讽刺 |
| 示例 | 他想用暴力手段解决矛盾,简直是抱薪救火,越闹越大。 |
二、出处与演变
“抱薪救火”最早见于《战国策·齐策》,原文为:“今君有区区之魏,而欲以攻秦,是犹抱薪而救火也。”意思是说,如果只是拥有小小的魏国,却想要攻打强大的秦国,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一样,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。
后世文人常用此成语来形容处理问题时方法不当,导致事态恶化。如宋代苏轼在《晁错论》中写道:“天下之势,方如积薪,而后之言者,不察其势而欲以力胜之,是抱薪救火也。”
三、现代应用与启示
在现代社会中,“抱薪救火”常被用来形容一些政策失误、管理不当或应对危机的方式不当。例如:
- 企业管理:当企业面临危机时,若采取简单粗暴的裁员方式,可能引发员工不满,进一步损害公司形象。
- 社会治理:政府若对社会问题处理不当,如只靠强硬手段压制,可能会激化矛盾,造成更大的不稳定。
- 个人生活:面对感情问题,若一味逃避或强行挽回,反而会让关系更加破裂。
因此,“抱薪救火”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应冷静分析,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,避免因方法不当而带来更大的麻烦。
四、总结
“抱薪救火”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,强调了“方法”的重要性。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,更是对现实生活中行为选择的一种警示。只有在正确判断形势、理性思考的基础上采取行动,才能真正解决问题,避免“抱薪救火”的后果。
结语:
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,更是文化的积淀。了解“抱薪救火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,避免因方法不当而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