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中是也是】一、
在《论语·公冶长》篇中,有这样一段话:
> 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
这段对话中,子贡询问孔子,为什么孔文子被谥为“文”。孔子回答说,是因为他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所以才被称为“文”。
但有些版本或注释中,出现了“中是也是”的表述,这可能是对原文的误读、误传,或者是后人加入的解释性文字。因此,“中是也是”并不是原文中的内容,而是可能出现在某些版本或注释中的一种补充说明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段话的含义和相关问题,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。
二、关键信息整理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 |
| 原文 | 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‘文’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‘文’也。” |
| “中是也是” | 非原文内容,可能是误传或后人添加的解释 |
| 孔文子 |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,名孔圉(yǔ),谥号“文” |
| “文”的含义 | 在古代谥号中,“文”表示有德行、好学、善思的人 |
| 子贡 | 孔子弟子,性格聪慧,善于提问 |
| 孔子的回答 | 强调“敏而好学”与“不耻下问”是获得“文”谥的原因 |
三、解读与分析
1. “文”字的含义
在古代,“文”是一个非常尊贵的谥号,通常用于表彰那些有学问、有德行、善于思考的人。孔文子之所以被谥为“文”,正是因为他在生前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谦逊的精神。
2. “敏而好学”
“敏”指聪明、反应快;“好学”则是热爱学习。孔子认为,一个人如果既聪明又勤奋学习,就具备了成为“文”的条件。
3. “不耻下问”
这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一点。他认为,真正的学者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而拒绝向比自己低的人请教。这种谦虚的态度,正是“文”的重要体现。
4. 关于“中是也是”
这个词组在原文中并不存在,可能是后人根据孔子的解释进行的归纳或误解。例如,有人可能会认为“中是也是”意为“这就是原因”,但这并不符合古文的表达方式。
四、结论
孔子对“文”的定义,体现了他对学习和谦逊的高度重视。孔文子之所以被称为“文”,是因为他具备“敏而好学”和“不耻下问”的品质。而“中是也是”并非原文内容,应谨慎对待,避免误解。
五、延伸思考
- 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,更是培养谦逊和开放的心态。
- 谦虚是一种美德,能让人不断进步。
- 古代谥号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品德的重视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文”字在其他经典中的使用,或了解孔子对其他人物的评价,可继续深入研究《论语》及其他儒家经典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