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于和与在文言文里是什么词性】在文言文中,“于”和“与”是常见的虚词,它们在句中通常不单独充当句子成分,而是起到连接、介引等作用。了解它们的词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。
一、
“于”在文言文中主要作为介词使用,表示动作的方向、对象或时间,常用于引出动作的受事者或动作发生的地点。它也可以作为语气助词,出现在句末,表示轻微的语气。
“与”在文言文中可以是动词,表示“给予”或“参与”,也可以是连词,表示“和”、“同”的意思,还可以作为介词,引出比较的对象。此外,“与”有时也用作语气词,表示疑问或感叹。
因此,这两个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,具体词性需根据上下文判断。
二、表格对比
| 字 | 常见词性 | 举例说明 | 功能说明 |
| 于 | 介词 | “于山中见之”(《桃花源记》) | 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或对象 |
| 语气词 | “吾谁与归?”(《岳阳楼记》) | 表示疑问语气 | |
| 与 | 动词 | “与人期行”(《陈太丘与友期》) | 表示“给予”或“参与” |
| 连词 | “吾与汝毕力平险”(《愚公移山》) | 表示“和”、“同” | |
| 介词 | “与楚争天下”(《史记》) | 引出比较或竞争的对象 | |
| 语气词 | “与子同裳”(《诗经》) | 表示强调或感叹 |
三、结语
“于”和“与”在文言文中属于虚词,词性多样,使用灵活。学习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功能,避免机械记忆。掌握它们的用法,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和作者意图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