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侧目而视的故事由来】“侧目而视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感到不满、轻视或畏惧,不敢正视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典故,源自古代的战争与政治斗争。
一、成语出处
“侧目而视”最早见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怒曰:‘此沛公之左司马曹无伤言之;不然,籍何以至此?’项王乃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……项王按剑而跽曰:‘客何为者?’张良曰:‘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’项王曰:‘壮士!赐之卮酒。’则与斗卮酒。哙拜谢,起,立而饮之。项王曰:‘赐之彘肩。’则与一生彘肩。樊哙覆其盾于地,加彘肩上,拔剑切而啖之。项王曰:‘壮士!能复饮乎?’樊哙曰:‘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’项王曰:‘壮士!又何惧?’于是项王乃与樊哙饮。……项王瞋目而叱之,左右皆靡。于是项王乃召黥布、蒲将军等,使将二万骑击楚军。……项王乃曰: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’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……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‘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’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”
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,“侧目而视”并不是直接出现在原文中,但类似的描写却体现了当时人物之间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态度变化。
不过,更为贴切的出处是《战国策·齐策》中的一段记载:
> “今子有大树,患其无用,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,广莫之野,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。不夭斤斧,物无害者,无所可用,安所困苦哉!”
虽然这并非“侧目而视”的直接出处,但它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方式。
后来,在一些历史文献中,逐渐形成了“侧目而视”这一表达,用来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轻视、畏惧或不满。
二、成语释义
| 成语 | 侧目而视 |
| 拼音 | cè mù ér shì |
| 释义 | 侧着眼睛看,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感到不满、轻视或畏惧,不敢正视。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、《战国策·齐策》等文献中均有类似描述 |
| 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描写人物之间的矛盾或对立关系 |
| 近义词 | 瞧不起、不屑一顾、另眼相待 |
| 反义词 | 正视、敬重、重视 |
三、成语使用示例
1. 他对这位新来的同事总是侧目而视,显然对他并不认同。
2. 在会议上,他被领导侧目而视,气氛顿时紧张起来。
3. 她的言行让周围的人纷纷侧目而视,觉得她有些不合群。
四、总结
“侧目而视”这一成语,源于古代文人对人物态度和行为的描写,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人际关系的观察,也体现了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。今天,我们常用“侧目而视”来形容对他人的轻视或不满,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或扩展其他成语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