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不耻下问怎么解释】“不耻下问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后人引申为“不耻下问”,意指一个人即使身份地位较高,也不以向地位、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。这个成语强调了虚心求教、谦逊学习的态度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不耻下问 |
| 拼音 | bù chǐ xià wèn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 |
| 字面意思 | 不以向地位低或学识浅的人请教为耻 |
| 引申含义 | 虚心好学,不因身份地位而拒绝请教他人 |
| 使用场景 | 用于称赞他人谦虚求学、不骄不躁的精神 |
| 近义词 | 虚心求教、不骄不躁、好学不倦 |
| 反义词 | 自满自足、傲慢无礼、目中无人 |
二、成语详解
“不耻下问”中的“耻”是“以……为耻”的意思,“下问”指的是向地位较低或知识较少的人提问。这一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谦逊态度和对知识的尊重。在古代,士人阶层非常重视学习,认为“学问无止境”,因此“不耻下问”不仅是美德,更是通向智慧的重要途径。
历史上许多贤人都是通过不断请教他人而成就大业的。例如孔子就曾向老子请教礼仪,向郯子学习乐理,体现了他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的思想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他虽是博士,但依然不耻下问,经常向年轻同事请教新技术。
2. 在工作中,我们要保持不耻下问的态度,才能不断进步。
3. 古人说“不耻下问”,正是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自己懂一点就看不起别人。
四、结语
“不耻下问”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,更是一种做人智慧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智者,从不因自己的知识多而骄傲,而是愿意向任何人学习。在现代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推崇与践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