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面目全非什么意思】“面目全非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事物或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以至于原本的样貌、状态或性质完全改变。这个成语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表达对变化的不满或惊讶。
一、词语解释
| 词语 | 面目全非 |
| 拼音 | miàn mù quán fēi |
| 释义 | 原指人的脸被毁坏,后比喻事物的样子或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,变得与原来完全不同。 |
| 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“会虽为将,然其人多疑,每见于面,未尝不有异色,若面无异色,则其心必有所忌。”(后世引申为“面目全非”)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事物或情况发生巨大变化,常带负面情绪。 |
| 近义词 | 改头换面、物是人非、翻天覆地 |
| 反义词 | 一如既往、原封不动、保持原貌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例子 |
| 描述环境变化 | “这座老房子经过改造,已经面目全非了。” |
| 形容事情发展 | “他原本是个勤奋的学生,现在却成了问题少年,简直面目全非。” |
| 比喻形象改变 | “这部电影的特效让角色的形象面目全非。” |
三、常见误用提醒
1. 滥用褒义:虽然“面目全非”常用于贬义,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中性使用,如“城市面貌面目全非”,但需注意上下文。
2. 搭配不当:不能单独使用“面目全非”来形容人,应搭配具体对象,如“他的生活已面目全非”。
四、总结
“面目全非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强调事物或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常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,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但也需要注意语境和搭配,避免误解或误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