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端午节开始叫什么节】端午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名称变化,历史上有多种说法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端午节在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叫“端午节”,而是有其他名称。那么,端午节最初叫什么节呢?下面将从历史背景、名称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端午节的历史背景
端午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,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图腾为崇拜的节日。后来逐渐演变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,也与驱邪避疫、祈求健康有关。端午节的习俗包括赛龙舟、吃粽子、挂艾草、佩香囊等,这些习俗至今仍在广泛流传。
二、端午节的早期名称
根据史料记载,端午节在古代并不总是被称为“端午节”,其名称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:
| 时期 | 名称 | 说明 |
| 先秦 | 龙节 | 与龙图腾崇拜有关,被认为是最早的端午节前身 |
| 汉代 | 五月节 | 因为五月初五而得名,强调时间点 |
| 南北朝 | 重午节 | “午”为阳数,五月初五为“重午”,故称“重午节” |
| 唐宋 | 端五节 | 逐渐演变为“端五节”,后简化为“端午节” |
| 明清 | 端午节 | 正式定名为“端午节”,沿用至今 |
三、为什么叫“端午节”?
“端午”一词中的“端”意为“初始”或“开端”,“午”则指“中午”或“阳气最盛之时”。因此,“端午”即为“初五”的意思,表示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一名称逐渐固定下来,成为今天人们熟知的节日名称。
四、结语
端午节虽然现在普遍称为“端午节”,但它的历史渊源深厚,名称也经历了多次演变。从“龙节”到“重午节”,再到“端午节”,每一次名称的变化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。了解端午节的由来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、文化内涵或相关传说,欢迎继续阅读!


